族谱中常见的谬误
来源于:本网 作者: 郭谦贤 发表时间:2018-10-25 17:59:12
族谱中常见的谬误--- 以台湾新竹郭氏修谱经验为例
(郭谦贤演讲文稿)
【发表日期】2018年11月16日
【作者简介】郭谦贤,汉族,男,1953年生,台湾新竹人,号老仙,郭子仪第44代裔孙。留美硕士,台湾电力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文化大学教授,2013年退休。
【摘要】作者于退休后投入“郭氏源流、寻根问祖”实践考察活动,并于2015年编撰《台湾新竹郭氏汾阳堂老仙家谱》。本文系作者将寻根修谱之见闻与心得整理出“族谱中常见的谬误”,所列举案例包括:《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于族谱世系的误导、族谱世系的嫁接与澄清、家族世系中待澄清的疑点、名人与祖先同名时的误植、郭崇韬误拜祖先的典故、古文不同断句会有不同的解读等等。作者提倡修谱时对于世系应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原则详加考辨,让后世子孙了解真相。并希望藉由此文之经验传承及信息共享,对于读者的寻根修谱能有推波助澜之效。
【关键词】寻根修谱、家族世系、谱牒、误认祖先、墓碑出土、世系谬误与澄清、辈分排行。
【本文】
一、缘起
本次应浙江绍兴家谱馆郭欢裕馆长邀约,来此与绍兴宗贤交流分享“寻根修谱”经验。趁便将演讲文稿整理并编写〝族谱中常见的谬误〞专题,其内容系以台湾新竹郭氏修谱之经验,举例说明寻根修谱之见闻与心得。笔者不才,文章内容有诸多错误与疏漏,期望宗贤能不吝指点,则笔者后续寻根修谱的交流分享行动将更有意义;同时也期望藉此次的经验传承与信息共享,对于各姓之宗贤于寻根修谱时能有推波助澜之效。
在我(以下笔者将以第一人称自述)开始报告之前,先向各位简单介绍郭氏杰出人物 --- 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
图一、郭子仪画像 (如孝老哥已駕鶴西歸 我需要一位能幫我貼圖片的宗親 請以微信與我聯繫) |
小时候读到有关郭子仪故事时,我的老爹曾说我们是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当时我并不以为意,只认为老爹是攀龙附凤、随口说说而已。直到1989年老爹返乡探亲,带回一本四川资中郭氏族谱[1],翻阅其内容,果然我们家族是郭子仪后裔。我的老爹于2011年羽化登仙,我于整理老爹生平事迹时才认真阅读族谱,希望在族谱中能为老爹一生填上光荣的一页。
在开始学习家族文史,也就是学习郭氏文史之时,我认识了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的郭升平宗长。郭升平宗长号南山,在他的书房挂有一幅亲自撰写的书联“在文史通衢学步、于氏族长河溯源”,以此表达其献身氏族文化的决心。我看了这幅书联深受感动,立志追随南山宗长的脚步。
我于2013年满60岁退休,随后立即投入“郭氏源流、寻根问祖”实践考察活动。从此为查证家族世系、澄清族谱遗误,我多次前来大陆寻根,走遍历代祖先的居住地,拜访各地宗亲与祠堂,广泛收集谱牒资料,积极研究郭氏文史。这些年来历经正本清源,承前启后,于2015年创建电子版《台湾新竹郭氏汾阳堂老仙家谱[2]》,如今则积极地在各地交流“寻根修谱”经验,努力地在传承谱牒文化这个领域,贡献个人的研究成果与心得。
两年前我在杭州认识了绍兴家谱馆郭欢裕馆长,今年8月与欢裕馆长在太原郭氏祖祠落成大典又见面了,欢裕馆长当时邀约,要我来绍兴与大家交流、分享寻根修谱经验。欢裕馆长做事积极,才三个月就促成了今天的这场经验分享与交流。
二、族谱中常见的谬误
有些家谱中攀附、杜撰的现象较为突出,因而家谱被指称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家谱良莠不齐,有些宗族为了抬高门第与敬宗收族,往往讳其所出,或以先祖托名为帝王列侯、攀附显贵;或以编造世系、杜撰官爵,于是附会出显赫的家族世系背景。故而家谱中世系人物真伪参杂,甚或背离史实。
譬如,我在开始研读四川资中郭氏族谱时,起先以为父亲带回家的族谱,是祖先以司马迁写史记的严谨规格,来撰写的族谱。认为族谱的内容是金科玉律,若是看到任何讯息只要与自家族谱内容有抵触,我都想要查证一下,想要捍卫自家族谱的权威性。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其实四川资中郭氏族谱内容有太多的笔误、太多的讹以传讹、太多的真伪难辨之处。
由于长期在工程界做事,事实求是的工作习惯,令我下定决心,要尽量改正错误,务实修谱。今天来这里,就是要向大家倡导:修谱时对于世系,应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这种史家遣法的原则,要详加考辨,让后世子孙了解真相。希望经由这种改变,可以渐渐地消除家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这个恶名。
案例 1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误导郭子仪前几代祖先的世系
新唐书[3]是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合撰,是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这一部分实际出于吕夏卿之手。它记载方式为:每个姓氏之前,先述姓源,再分房表列各个世系。各个姓氏排列,是以拜相先后为顺序,直到唐末。
南宋
图二、郭子仪祖先之世系 |
图三、宰相世系表·华阴郭氏 |
有一位湖南张家界的郭泳宗亲,他於2013年提出了一个推论,他的推论修订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错误,同时也受到研究郭氏文史宗亲的一致肯定。推论中首先是郭子仪庙碑中叙述家世渊源为:“周王季之后,虢叔之裔,远祖孟儒,曾祖昶,祖通,父敬之。”接着是郭子仪父亲郭敬之的庙碑,碑文由书法家颜真卿撰写,内容经郭子仪亲自审阅,其中写道:“履球生昶,昶生通,通生敬之。”因此在郭敬之、郭子仪父子二人的庙碑中,确认了五代人物:履球→郭昶→郭通→敬之→子仪。
接下来是以《元和姓纂》这本书的内容,来修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内容的错误。元和姓纂写道:“子仪为荣父叔进之后;进曾孙通。”古文中父叔,就是叔父、父亲的弟弟。而〝进曾孙通〞,刚好是郭进、郭履球、郭昶、郭通,这四代人物。
《宰相世系表》写道:“同州司马徽,徽弟进”说明郭徽、郭进是兄弟。郭进的下面是一格空白,再下一格才是郭履球,这个意思是郭履球是郭进孙子。但是《元和姓纂》的“进曾孙通”这句话,间接地指出郭履球是郭进儿子。我们推测,《宰相世系表》这一格空白是错误的。郭进与郭履球应该是父子,而不是祖孙。
最后再依据出土墓碑与《宰相世系表》,可以推论出郭智是郭子仪的六世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写道:“后魏同州司马徽,徽弟进。”郭荣碑写道:“祖父智,父徽。”郭敬善墓志写道:“曾祖智,祖徽,考荣。”从以上三项,可推论郭智是郭徽、郭进两兄弟的父亲。也就是说,郭智是郭子仪的上六世祖,是我的五十代祖先。是我家族一代一代往上追溯,可以往上追溯1500年,没有间断的祖先。
案例 2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误导郭子仪后几代子孙的世系
此案例是以江西麻冈广国公(郭晖)世系为例,来说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如何误导郭子仪的后几代子孙,以及郭子仪的后几代子孙的墓碑出土对于世系如何澄清。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以整理出以下这个世系:
子仪→郭曜→郭锋→郭㻌→端夫→在徽
郭在徽的儿子是郭晖(湖南张家界桃源郭氏族谱记载:郭晖,字伯阳。南迁卜居吉州庐陵六十二都麻冈。仕南唐为金紫光禄大夫。薨,追赠上柱国、广国公。葬庐陵六十三都儒行乡大丰塘紫云观前。北宋吕蒙正,撰有神道碑。)这位郭晖我们尊称他为广国公,他是江西麻冈郭氏的开基始祖,后裔子孙有超过一百万人,大致散布在江南地区及四川,这些郭氏宗族历代修谱都是参照这个世系。我的祖籍四川资中的郭氏族谱也是如此。
图四、凤栖原郭氏家族墓地群 图五、凤栖原地理位置的航照图 |
凤栖原郭氏家族墓地群发现数十座的郭氏家族坟墓,自隋代郭荣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郭在岩,绵延10个世代,约300余年。我的祖先郭暧与升平公主(他夫妻二人就是戏曲打金枝故事的主角)、郭钊与夫人沈素、郭仲恭与金堂公主,他们祖孙三代六人的墓碑都是最近几年在此地被挖掘出土,墓志铭均已公开发表。从凤栖原地理位置的航照图(图五)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西安市的都市发展已经扩及到凤栖原这个地方了。也就是因为都市发展,凤栖原郭氏家族墓地群,在最近几年陆续被挖掘出来了。
在凤栖原郭氏家族墓地航照图(图六)左上方圈起来的是2010年因工程开挖发现有古墓,消息传到考古单位后,实施抢救性质的考古调查(图七)。后来证实这是郭子仪长子郭曜的坟墓,郭曜墓地的东侧还发现有郭在岩的坟墓,郭在岩坟墓的东侧又发现有郭子仪六子郭暧与升平公主的坟墓。这几座墓地都有很明确的经纬度坐标。
当墓碑出土后,发现有些碑文中的世系与《宰相世系表》不一样。郭曜墓
图六、凤栖原郭氏家族墓地航照图 图七、凤栖原墓地考古调查图 |
2014年郭在岩坟墓于郭曜坟墓的东侧被挖掘出来,郭在岩的墓碑出土后,其内容震惊了广国公(郭晖)的后裔。郭在岩墓碑[12]全名是“晋故承务郎守耀州富平县令太原郭公墓志”,其中有关郭在岩家世渊源写道:“郭在岩,耀州富平县令。其先并州太原人也,唐汾阳王、尚父五代之孙。兄,鸿胪少卿在徽。次兄,颍州司马在微。父,沧州干符县令讳重。祖,光禄少卿讳师简。曾祖,东都河南府福庆县令讳镕。”从郭在岩的墓碑可以看出家族世系为郭子仪→ … →郭镕→师简→郭重→在岩。郭在岩的墓碑,很特殊的写出他的两位兄长,长兄是鸿胪少卿郭在徽,也就是广国公(郭晖)的父亲,另一位是颍州司马郭在微。一般的墓碑很少有记载死者的兄弟,郭在岩的墓碑则碰巧是一个特例。郭子仪有八个儿子(曜、旰、晞、昢、晤、暧、曙、映),其中第三个儿子是郭晞,郭晞有十个儿子(钧、钢、炼、鉷、銶、钫、鏶、镕、镶、锡),其中第八个儿子是郭镕。这些资料都可以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查到。
郭在岩墓碑出土之前,广国公(郭晖)后裔的世系很普遍的都是曜公派下,而且没有例外,因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就是这样记载。然而2014年郭在岩墓碑出土,江南地区及四川的广国公(郭晖)后裔世系也要跟着修订。不过,还是有一些广国公(郭晖)后裔的家族,不能接受此事,依然沿用先前的世系。
修订前: 子仪→郭曜(长子)→郭锋→郭㻌→端夫→在徽→郭晖
修订后: 子仪→郭晞(三子)→郭镕→师简→郭重→在徽→郭晖
我有一位湖南的宗亲好友,前几年完成了湘潭中湘金霞山郭氏点颔堂十修族谱的主修工作,这份族谱涵盖的郭氏宗亲人数超过5万人。郭在岩墓碑出土时,他们新修的族谱才刚刚发行。这位湖南宗亲说:“新修族谱发行的喜悦,因郭在岩墓碑出土,就像是被泼了一身冷水,真是无奈之至。”
案例 3 四川资中郭氏族谱世系嫁接的澄清
四川资中郭氏族谱于1938年重修,修谱的依据是1733年由湖南寄来的郭氏旧谱以及入川后之抄谱,将1714年迁入四川以后,所繁衍四川资中万字沟世系以及分支舞雩坳世系的后裔纳入其中。
我在研读族谱时常联想当年祖先的故居地,现在是否还有族人居住,于是就试着在网络上以辈分排行搜寻。辈分排行是家族的印记,四川资中郭氏族谱内页第一页是本族的续世二十言:“同人大有,履谦中孚,克绍远图,文蔚道载,乃曰鸿儒。”果然在网络上看到在四川资中族人迁出之地的湖南贝溪有这个辈分排行,并且湖北利川、江西麻冈也有这个辈分排行。接着就是查看湖南贝溪的郭氏宗亲,有没有我的族人。
2013年有一天我在中华郭氏网站看到一位新会员郭甜甜,她的出生地是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沙田镇。我就时常向她询问有关桂东贝溪的事情,并请她介绍桂东贝溪的宗亲。郭仲是甜甜的英文老师,有一次我与郭仲在QQ中交谈,我说:“郭颜叟是我的先祖,他开拓贝溪。我的祖先在贝溪居住了13个世代,之后才迁往四川资中”,郭仲回说:“我们就是颜叟之后!”这句话令我极度震撼,就这样我找到贝溪族人了。透过郭仲,我找到了2000年参与桂东贝溪郭氏修谱的郭人钦宗长,郭人钦宗长年纪大不会电脑,我又改与郭人钦的女儿郭小飞联络。2013年6月3日我终于拿到了湖南桂东贝溪郭氏族谱[13]。
接谱成功,当然要前去联亲祭祖。2013年9月我前去湖南桂东,与贝溪地区之族人联谊。赫然发现,桂东县有23万人口,其中郭氏宗亲约有7万人。这些郭氏宗亲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750年前从江西遂川悠富迁来此地的郭尧可祖宗的后裔。湖南桂东贝溪宗亲表示,本次联亲是我们家族自从郭世益于1713年徙川分派300年以来,第一次有后裔子孙返乡联亲祭祖,期望我能提供族谱等资料,日后纳入贝溪的再修之族谱。
不负桂东郭氏宗亲期望,于2017年5月我第二次前去湖南桂东,那一次是应桂东郭氏宗亲郭石山理事长之约,前去湖南桂东敦本堂,向当地宗亲发表专题,述说桂东敦本堂郭氏的渊源,在那里把我这几年的研究成果中有关家族世系渊源,向桂东郭氏族人详细说明,从西周建国命氏的虢叔始祖,一直说到宋朝末年桂东郭氏的始迁祖郭尧可,并发表“尧可祖世系探究”专题报告与当地宗亲们分享。
图八、湖南与四川族谱世系对照图 |
接谱成功了,这是不是我的寻根问祖就此大功告成!不是的,在详细阅读湖南贝溪族谱时,我发现了一件非常令人震惊的事!其中的世系竟然与四川资中族谱不同。四川资中族谱记载郭颜叟的父亲是郭五郎,祖父郭大郎。湖南贝溪族谱记载郭颜叟的父亲是郭传道,祖父郭尧可。这两本族谱的世系不同:
四川资中世系是长子郭曜派下:子仪→曜→ …… →大郎→五郎→颜叟→
湖南贝溪世系是六子郭暧派下:子仪→暧→ …… →尧可→传道→颜叟→
这下子,我拿到湖南贝溪族谱的兴奋心情完全消失!起初还想找看看,究竟湖南贝溪族谱是错在哪里?我研究四川资中族谱的世系这么多年了,原本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真实,怎么突然之间就被推翻了。难道先前研究的家族世系全是一场误会?我意识消沉了许多天,有时也会找些资料想证明“湖南贝溪族谱世系是错误的”,但是湖南贝溪族谱,还可以继续往上追溯到江西遂川族谱,以及更早之前的江西符竹族谱。后来有一天,我请教南山宗长,他对于此事的见解是:“族谱世系若有歧异,通常是迁出的一方有问题!”
于是我开始探索族谱世系发生歧异的原因。刚才曾说,四川资中郭氏族谱于1938年重修,修谱依据为1733年由湖南传来之郭氏旧谱及入川后之抄谱。1733年湖南桂东贝溪郭氏重修的这份族谱,到了1938年已经是200年的老旧族谱。我猜想这份郭氏旧谱要打开翻页可能已经有困难了。所以,四川资中郭氏族谱于1938年重修族谱时,应该是以入川后之抄谱为主要参考依据。那么入川后之抄谱,可能就是错误根源。我推测:当年不知为何,四川资中始迁祖(郭世益)决定修改本族世系。世益公不知从何处取得了一本郭氏族谱,并且将该郭氏族谱与湖南贝溪郭氏族谱之中的世系巧妙的嫁接结合,完成一本 --- 入川后之抄谱。当年(约1740年)知道抄谱事件的人,一致封锁抄谱时世系嫁接事件这个秘密,数十年后世上就没人知道有抄谱时世系嫁接这件事了。此后只要不去与湖南贝溪郭氏比对族谱,就没有人会怀疑四川资中郭氏所传族谱世系的真实性。但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世系嫁接时留下一些破绽与线索。我的十世祖世益公,他并不是从自己的上一代来更改世系,若是如此则这个世系嫁接谜团将无从破解。因为若是这样修改,我就无从与湖南贝溪族谱接谱。世益公在修改的本族世系时,保留了他的13代祖先世系,于世益公第14代祖先才更改世系。而这十几代祖先的世系,如今是四川资中与湖南贝溪接谱成功的关键。
湖北利川有一支郭氏家族,也是湖南贝溪郭颜叟的后裔,他们的祖先由湖南迁四川、再迁往湖北利川。湖北利川郭氏的祖先是郭世兴,与我的祖先郭世益是同一辈,他们两位要再往上追溯12代才是同一位祖先。郭世兴有10个儿子,他带领六个儿子由湖南贝溪迁居四川梁山县 (今重庆梁平县),后来其中有两位又迁往湖北利川。非常诡异的是:湖北利川也有一份抄谱,其世系与四川资中抄谱所嫁接的世系完全相同,包括无中生有的关键人物(郭大郎、郭五郎父子)也有的相同传记。经由我的牵线,湖北利川郭氏于2014年与湖南贝溪郭氏取得联系,并已修正其世系。
住在四川成都都江堰的郭履文宗亲,1941年出生于四川资中。他家族与我家族的祖先,在1714年迁往四川时是兄弟二人,当年两兄弟各自带着家眷一起迁徙。郭履文大叔于2010年重修四川资中郭氏族谱,重修时是以四川资中1938年重修的郭氏族谱为依据。我于2014年11月在云南昆明拜访亲戚时得知此事,立即寄一份我编写的家谱给履文大叔。郭履文于2015年再度重修族谱,并声明2010年重修族谱因世系误植作废。
案例 4 台湾新竹郭氏族谱世系中待澄清的疑点
经查证澄清家族世系后,我重新制作台湾新竹郭氏汾阳堂历代祖宗牌位(图九),其中从1500年前的祖先郭智到先父履煋公,有49代连续不间断的世系。但是这其中的郭仲恭→郭瞿,就有世系中待澄清的疑点。
郭仲恭及金堂公主墓碑于2012年出土,保存大致清晰,墓碑局部破损。墓志铭内容仲恭有10字、金堂公主有20字因破损无法辨识,墓志铭均已发
图九、台湾新竹郭氏历代祖宗 |
图十、郭瞿画像 |
现在回头来看看于2012年出土的郭仲恭及金堂公主墓碑。郭仲恭墓志是他的三哥郭仲礼,请路绾撰写,墓志记载郭仲恭有女三人,未记载有子。郭仲恭逝世后,金堂公主寡居了31年,金堂公主墓志由李毂撰写。墓志记载金堂公主有子二人,女三人,长子曰缋,次曰元鐬。一般说来,墓志内容必然是由主事的人邀请名家撰写,郭仲恭过世时主事的人,应该是他的夫人金堂公主。若是金堂公主不想在郭仲恭之墓志铭中提到有郭瞿这个儿子,则该墓志自然无郭瞿的相关记载。
从出土的郭仲恭与金堂公主墓志铭[19],可以知道两位的出生年份。推算唐文宗开成二年,郭仲恭(24岁)尚金堂公主(26岁)。在那个年代一般结婚都比较早,郭仲恭的曾祖父郭暧,结婚时才14岁。所以,有可能郭仲恭在24岁之前已经成婚,并且有子郭瞿、郭纉(庶出),郭瞿非出自金堂公主。而当时26岁的金堂公主推测也可能是“二婚”,这有失皇家体面,是故避而不书。仲恭于31岁(844年)英年早逝,其后事必定由金堂公主主事,郭瞿未见于其父墓志,就不难理解了。金堂公主殁于乾符二年(875年),享年64岁。查金堂公主碑文:“次子元鐬倜傥多智略,弱冠升朝。”估计郭元鐬于金堂公主逝世时年约20岁许。再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太子家令郭缋为郭曜房下曾孙辈,通事舍人郭元鐬为郭暎房下曾孙辈。”可推测郭仲恭过世之后,金堂公主陆续从郭子仪后代中,过继比郭仲恭小一辈的郭缋、郭元鐬二人为子。因此金堂公主墓志铭自然不会记载郭瞿其人。
以上探讨了郭仲恭、郭瞿父子关系的疑点,引用的资料有史籍、墓碑及族谱。郭仲恭、金堂公主墓志内容与郭氏族谱记载不同,推论主因是郭瞿非出自金堂公主,庶出。对于这些疑点,我认为应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原则,详加考辨,让后世子孙了解真相。同时,我也衷心期盼能尽早有相关的事证发表,以佐证郭瞿身世,澄清疑虑。
案例 5 大画家郭熙与祖先郭熙同名在族谱中被误植
麻冈宗派始祖广国公郭晖有一曾孙,名郭熙。其世系为:子仪(1世)→……→郭晖(7世)→郭轩(8世)→郭靖(9世)→郭熙(10世)。四川资中郭氏族谱写道:“郭熙(946-1011),字和父,宋东观察使,素以诗画称,山水尤为著名。”
只要从二人的生卒年份,就可以区分二者不是同一人,但是早年信息没有现代这么发达。因此大画家郭熙与祖先郭熙,就在族谱中被误认为是同一人。我看过有好几份郭氏族谱,在记载麻冈宗派郭熙时,就会有 “题和父秋山平远图”这首苏东坡赠诗。(图十二)
图十一、早春图 (郭熙画作,1072年) |
郭熙画秋山平远 苏东坡
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
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
恰似江南送客时,中流回头望云巘。
伊川佚老鬓如霜,卧看秋山思洛阳。
为君纸尾作行草,炯如嵩洛浮秋光。
我従公游如一日,不觉青山映黄发。
为画龙门八节滩,待向伊川买泉石。
图十二、苏东坡赞诗 |
观苏东坡旧画雪鹊 (郭功父赠苏东坡)
平生才力信瑰奇,今在穷荒岂易归。正似雪林枝上画,羽翰虽好不能飞。
(苏东坡唱和郭功父)
秋霜春雨不同时,万里今从海外归。
已出网罗毛羽在,却寻云迹帖天飞。(其一)
可怜倦鸟不知时,空羡骑鲸得所归。
玉局西南天一角,万人沙苑看孤飞。(其二)
图十三、石堂抄录功父诗 |
图十四、石堂抄录苏东坡诗 |
采石月赠郭功父(宋·梅尧臣)
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青山有冢人谩传,却来人间知几年。
在昔熟识汾阳王,纳官贳死义难忘。
今观郭裔奇俊郎,眉目真似攻文章。
死生往复犹康庄,树穴探环知姓羊。
说实在,我很欣赏四川绵阳郭光寿宗长的书法,但是因为这几幅书法中,隐含了错认祖宗的元素。还有石堂宗长书写的这些诗文内容,与原作内容有不少的差异,所以我至今都没有将这几幅墨宝裱装悬挂。
图十五、石堂抄录梅尧臣诗 |
案例 6 “郭崇韬拜郭子仪”攀附认族
《陔余丛考[20]》书中写道:“世俗好与同姓人认族,不问宗派,辄相符合,此习自古已然。” 这本书的作者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辞官还家后,著书立说。此书中有两则追认祖宗的故事,一个是李唐自以为出老子,因此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以《史记·老子传》升于列传之首。李唐追认老子为祖先,这个案例我们不讨论。在此我要讲的是发生在郭姓的案例,《陔余丛考》写道:郭崇韬以汾阳王郭子仪为远祖,西征日,路过河中,祭汾阳墓,哭甚哀。
我们先看看郭崇韬的生平。郭崇韬(865~926),字安时,代州雁门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宰相、名将、军事家、战略家,历仕两代三主。郭崇韬奇袭灭梁以谋议佐命之臣功居第一,赐铁券,恕十死。后唐同光三年(925),郭崇韬为招讨使,率军六万伐蜀。前蜀灭亡后不久,郭崇韬遭李从袭等宦官及神闵敬皇后连手构陷,杖毙而亡,其五子全遇难,两孙子幸存。
五代史[21]《晋书·郭崇韬传》写道:“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唐书33 列传9 郭崇韬传》写道:“崇韬服勤尽节,佐佑王家,草昧艰难,功无与比…同列豆卢革谓崇韬曰:「汾阳王代北人,徙家华阴,侍中世在雁门,得非祖德欤?」崇韬应曰:「经乱失谱牒,先人尝云去汾阳王四世。」革曰:「故祖德也。」因是旌别流品,援引薄徒,委之心腹;佐命勋旧,一切鄙弃。旧僚有干进者,崇韬谓之曰:「公虽代邸之旧,然家无门阀,深知公才技,不敢骤进者,虑名流嗤余故也。」及征蜀之行,于兴平拜尚父子仪之墓。”这就是在五代史的晋书、唐书列传中所记载“郭崇韬拜郭子仪”认错祖宗、拜错太公的历史笑话。
另外,在司马光编着的《资治通鉴[22]》其中卷第273(年份是924~925)有这一段文字:“崇韬位兼将相,复领节旄,以天下为己任,权侔人主,旦夕车马填门……豆卢革、韦说尝问之曰:「汾阳王本太原人徙华阴,公世家鴈门,岂其枝派邪﹖」崇韬因曰:「遭乱亡,失谱谍,尝闻先人言,上距汾阳四世耳。」革曰:「然则固从祖也。」崇韬由是以膏梁自处,多甄别流品,引拔浮华,鄙弃勋旧。有求官者,崇韬曰:「深知公功能,然门地寒素,不敢相用,恐为名流所嗤。」由是嬖幸疾之于内,勋旧怨之于外。”这段文字大意是说:在郭崇韬权倾朝野的时候,同事豆卢革向他献媚说:“汾阳王郭子仪是太原人,后来迁移到华阴,大人您世家在雁门,离华阴不远,和汾阳王大概有些关系吧。”郭崇韬明知查无实据,但却顺水推舟地说:“乱世之中家谱不幸丢失,我曾经听先人们说汾阳王是我们四世之祖。”豆卢革接着说:“难怪大人如此英武多谋,原来是汾阳王的后代。”从此,郭崇韬就以郭子仪的子孙自居。郭崇韬这样妄自攀附祖宗,那也就罢了。但是,郭崇韬还要求别人的出身也要是世家望族才能做高官。他派人审查官员们的门第,一旦发现门第不高,轻者革职,重者还要治罪。从而得罪了一大批没有世家门第的官员。有些功臣要求升职,他便酸溜溜地说:“我非常了解你,知道你很有才幹,但可惜你家世有点寒酸,我不敢提拔你,否则就要让名流耻笑了。”由于以门第看人,郭崇韬丧失了一些老臣的支持,并且受到排挤。
郭崇韬在这方面不得人心,落得后来虽有免死金牌,依然被宦官及皇后连手陷害,杖毙而死,还在史书中留下误认祖宗的臭名。在江西遂川及湖南桂东的郭氏族人于1765年合修一本悠富君辅合修郭氏族谱,当时郭子仪的第33代嗣孙郭立盛为族谱撰写序文,就引述了这个典故。我们来看看郭立盛的这个悠富君辅合修郭氏族谱序文[23]:古者,有国史而无家谱。征文献,考制度,纪盛衰,详世代,胥于史。按之,自司马迁作帝纪,述世家,而后之刊族谱者宗焉。…慨自世系不明,仕宦之家往往更相通谱。然源流既远,无从稽核,徒以势利相倾,声华相附,致使尊卑凌夷,名分倒置。甚至弃自出之渊源,认别派为嫡宗,其弊有不可胜言者,此郭崇韬之所以误拜汾阳也。…
案例 7 对古文的不同断句,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图十六、宰相世系表郭氏起源 |
太原郭氏宗亲于今年8月18日举办太原郭氏新建祖祠落成拜祖大典,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新建祖祠有两个殿堂,前殿为子仪公殿,后殿为序公殿。就在太原郭氏宗亲举办新建祖祠落成拜祖大典之际,有一位郭氏宗亲(他是中华郭氏网站长,安徽芜湖郭在权宗亲)发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郭氏宰相世系勘误四则[24]写道:“笔者通过多年研究史料,从没有发现有一个叫虢序、或是序公的人存在。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后来通过翻阅《新唐书》古籍,才从根本上认识这一问题。”他认为历史上并无(虢)序这个人,这是断句造成的错误。
图十七、四库全书《路史·国名记》虢(郭)国起源 |
太原那边序公殿都盖好了,安徽郭在权宗亲却在此时说道:“历史上并无虢序这个人。断句错误,凭空杜攥出一个虢序、序公。”这当然会引起许多宗亲的注意,于是立即有宗亲举证反驳,认为历史上确实有虢序存在,四库全书的《路史·国名记[25]》有提到虢(郭)国的起源(图十七),历来的虢国有西虢、东虢、南虢、北虢。除了东西南北虢国,还有一个夏阳:“夏阳,序之封,晋灭之”。
图十八、《路史·高辛纪下》裔孙叙封之阳曲 |
以上是断句不同,会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解读。
四、结语
综合以上,总共提出了七个案例,在此总结一下。前面所提的案例,有好几个与《新唐书》中的谬误有关。看一下《新唐书纠谬[26]》这本书,此书是宋代吴缜于绍圣元年(1094年)撰写,由胡宗愈呈表朝廷,刊行于湖洲。这本书将《新唐书》中的谬误,分列为二十门:以无为有、似实而虚、书事失实、自相违舛、年月时世差互、官爵姓名谬误、世系乡里无法、尊敬君亲不严、纪志表传不相符合、一事两见而异同不完、载述脱误、事状重复、宜削而反存、义例不明、先后失序、编次未当、与夺不常、事有反阙、事有可疑、字书非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所以会有这些谬误,其根源是《新唐书》编纂中参用《元和姓纂》与其他史料,于记叙整合时发生矛盾。而《元和姓纂》乃是诸家行状,行状则多本于六朝以来谱牒旧说,反映唐人附会、伪冒名门之陋习,而宰相世系表因循之。所以述唐以前姓源、世系,考之诸史,每有抵误。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新唐书》修纂时纪、志、表、列传由多人执笔,于成书前未尽划一。
寻根修谱过程中,遭遇了这么多的情况,在此我要提出我个人寻根问祖的心态,与各位分享。寻根问祖要有严谨求实的心态,不预设立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可止”。一切从实际出发,积累有关资料,身体力行,务实考察,正本清源。不论祖先有无光荣显耀的身世,依然是我的祖先。我们身上流淌的是先祖传下的血脉!
最后,还是要再强调:修谱时对于世系,应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原则,详加考辨,让后世子孙了解真相。
五、参考文献
[1]《四川资中郭氏族谱》郭大章等编修,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2]《台湾新竹郭氏汾阳堂老仙家谱》郭谦贤编着,2015年。
[3]《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编着,1060年(嘉佑五年)。
[4]《容斋随笔》南宋洪迈编篡,1200年(庆元六年)。
[5]《元和姓纂》唐太常博士林宝奉诏撰成,812年(元和七年)。
[6]《郭子仪庙碑》,全称《唐故汾阳郡王尚父郭公庙碑铭并序》唐中书舍人高参撰,786年(贞元二年)。
[7]《郭敬之碑》,又名《郭氏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唐颜真卿撰写,764年(广德二年)。
[8]《郭荣碑》,全称《隋故右候卫大将军蒲城侯郭恭公之碑(?-614)》,摘自《隋郭荣碑考释》作者李子春,1957年发表于《考古通讯》期刊,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
[9]《郭敬善墓志》,全称《大唐故郭府君墓志铭(?-624)》,选自《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陕西省博物馆现藏碑石。
[10]《郭曜墓志》,全称《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少保兼判詹事府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赠太子太傅郭府君墓志铭并序》唐杜黄裳撰,783年(建中四年)。
[11]《郭锜墓志》,全称《唐故太府少卿上护军赐绯鱼袋太原郭公墓志铭并序》唐李虞仲撰,819年(元和十四年)。
[12]《郭在岩墓志》,全称《晋故承务郎守耀州富平县令太原郭公墓志》后晋殷希甫撰,943年(天福八年)。
[13]《湖南桂东贝溪郭氏族谱》郭人钦等编修,2001年。
[14]《郭仲恭墓志》,全称《唐故驸马都尉将作少监赠殿中监郭公墓志铭并序》唐路绾撰,844年(会昌四年)。
[15]《郭钊墓志》,全称《唐故捡校司空兼太常卿赠司徒郭公墓志铭并序》唐李虞仲撰,830年(大和四年)。
[16]《吉水郭氏族谱序》宋董洙撰,1055年(至和二年)。
[17]《符竹郭氏族谱序》宋虞允文撰,1149年(绍兴十九年)。
[18]《中丞公行实》宋汪泽志撰,1251年(淳佑十一年)。
[19]《金堂公主墓志》,全称《唐故金堂长公主赠凉国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唐李毂撰,875年(干符二年)。
[20]《陔余丛考》清赵翼撰,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21]《五代史》,摘录其中《晋书·郭崇韬传》、《唐书33 列传9 郭崇韬传》宋薛居正等奉敕撰,974年(开保七年)。
[22]《资治通鉴》宋司马光受诏撰,1084年(元丰七年)。
[23]《悠富君辅郭氏族谱序》清郭立盛撰,1765年(乾隆三十年)。
[24]《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郭氏宰相世系勘误四则,郭在权撰 (2018年8月20日发表网络文章,http://www.guohome.org/article-908-1.html)。
[25]《路史》国名记、后计十,宋罗泌撰,1165~1173年(乾道年间)。
[26]《新唐书纠谬》宋吴缜撰,1094年(绍圣元年)。
上一篇:台灣新竹郭氏汾陽堂戊戌年清明祭祖文 下一篇:江西竹溪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