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河觅迹

关羽与郭子仪:武庙中惊天骇世的名位颠覆—玄机何在?

 来源于:网络   作者: 发表时间:2016-12-15 18:47:07

 nKn西邢文化网

关羽与郭子仪:武庙中惊天骇世的名位颠覆——玄机何在?
关羽与郭子仪:武庙中惊天骇世的名位颠覆——玄机何在?
关羽与郭子仪:武庙中惊天骇世的名位颠覆——玄机何在?
  

三国蜀汉名将关羽和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虽相隔五百年之久,却有诸多形肖神似之处,关羽被誉“忠义”化身,郭子仪则尊为“忠武”仪范,二将皆以始终如一的危不折节、变不易忠、利不辱义、欲不淫志而事君律己,以身许国。nKn西邢文化网

然而,原本在武庙历代名将排位中远逊唐汾阳王郭子仪的汉寿亭侯关羽,却在明、清之际,由武庙从祀的诸将末挡之列,颠覆性地晋为武庙神主。这惊天骇世的变化,玄机何在呢?nKn西邢文化网

 
        中国古代武庙之设始于唐朝。唐开元十九年(731),唐玄宗设置了祭祀历代名将之庙,以“兴周八百年”的周朝开国太师、尚父吕尚(姜子牙、姜太公)为主祀,以“旺汉四百年”的汉留侯张良为副祀,另以被后世称为“武庙十哲”的历代十位名将配祀。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唐廷尊姜太公为武成王,“太公尚父庙”遂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祭祀与文宣王孔子的“文庙”相同。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武成王庙加祀历代及本朝名将六十四人,武庙中各将的名位排序,除了主祀、副祀及“十哲”之外,其余加祀诸将名位排列的大次序,以各朝代先后时序顺次而排;各朝内各将排位的小次序,则未以先后时序排,而是以同朝各将功绩、名望等综合因素而排序。如,大次序上,加祀的三国诸将排在二汉诸将之后,而加祀的三国十二将的位次,则以各将的功绩、名望等综合因素而排序。基于此,除了高居武庙“十哲”之一的诸葛亮外,关羽尚且排在邓艾、张辽、张飞等将之后。但是,由于武庙加祀六十四将之举,事在本朝,所以,入列武庙的唐将名次排列,则不论大次序还是本朝内的小次序,则皆按照时序顺次而排。因而,除“十哲”中的唐将李靖、李绩外,另外加祀的十位唐将的名位排序,全部排于前朝各将之后。其时刚逝世一年的郭子仪,作为唐朝自安史乱起之后进入加祀行列的唯一一将,所以位列加祀六十四将的末位。由上可知,唐时加祀六十四将中的关羽与郭子仪在武庙中的名次排序,尚无可比性。
.
 
关羽与郭子仪:武庙中惊天骇世的名位颠覆——玄机何在?
        宋朝之期,对武庙配祀及从祀的古代名将几经调整变化后,最终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确定了武庙配祀和从祀的古代七十二名将。其中,配祀于武成王殿上的,除副祀张良外,另外配祀之将仍有“十哲”,而郭子仪则由唐时加祀各将的末位,一举晋位为武成王殿上配祀的“十哲”之一。除了殿上副祀张良和“十哲”的十一将外,另外历代六十一将,则从祀于武成王殿外二侧廊间。关羽一如唐时,仍位列包括“十哲”诸葛亮之内的三国总共十二将中的第五位。其时默然列于殿外西侧廊间从祀诸将末挡行列的关羽,相较于荣为殿上“十哲”之一的郭子仪武庙名位,只能望其项背,不能相提并论。
        金朝时,武庙中配祀十哲中的韩信被降为殿外从祀,而郭子仪仍居配祀十哲之高位。关羽于武庙三国各将中排位第五的从祀之位仍如唐宋之期。
明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罢武成王庙祭祀,去姜太公“武成王”号,以祭祀历代帝王之祀,取代武庙之祀,并下诏以周公、姜太公、张良、诸葛亮、郭子仪以及岳飞等历代三十七名臣从祀历代帝王之庙。而关羽未入历代三十七从祀名臣之列。
      明神宗时,未被列入从祀历代帝王名臣之列的关羽,却被明神宗三度封“帝”,其中因有“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的“圣号”之封,关羽便具备了取代姜太公“武圣”之称的名号。当明神宗又把关羽庙升格为“武庙”之后,便大大推动了由关羽“武庙”取代姜太公“武庙”以及由关羽取代姜太公为“武圣”的进度。
        清康熙年间,康熙帝重设武庙,关羽正式取代原武庙神主姜太公而为“武圣”。以关羽为神主的“关庙”,终于演化成了与供奉孔圣人“文庙”并列而祀的“武庙”。在新武庙神主关圣人的光环下,被明太祖朱元璋罢祀的“武成王庙”及其后从祀历代帝王之庙的,包括郭子仪在内的历代名臣、名将周公、姜太公、张良、诸葛亮、岳飞等,便日见黯然,集体退下了武庙享祀之位。
    耐人寻味的是,其后的越南阮朝(1802——1945)所建供奉中国古代姜太公等十二位名将的武庙,郭子仪名列其中,而关羽未被列入。是因关羽已为“帝圣”之故?还是阮朝还以唐宋时未被神化时的关羽待之?其故尚待考究。
        上述千年间,关羽与郭子仪二位历史名将于武庙中骇世惊天的名位变化,真可谓神鬼莫测,玄机隐伏。然而,世事皆有因果,玄机亦可解秘。关羽于武庙中默然八百多年后由从祀末挡之将,骤然名压“十哲”之一郭子仪,继取代姜太公而为武庙神主,其实是机缘巧合,事出有因:
关羽与郭子仪:武庙中惊天骇世的名位颠覆——玄机何在?
        机缘因由之一,较之郭子仪“柱石四朝,效忠于国,功盖天下,哀荣始终”的为官经历和荣耀一生且得以善终的人生过程而言,关羽对刘备一己之忠的兄弟之情、君臣之义和“忠不惜死、义不负心、贵贱不移、断首捐躯”的人生经历和悲情结局,则更贴近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和日常关注的喜怒哀乐,因之也更容易被世人心牵情系和推崇传颂。
        机缘因由之二,因于上述“之一”,关羽的人生经历在被口口相传和津津乐道过程中,很容易受社会大众好恶取向和统治阶层价值导向的影响而脱离历史原貌,从而加入与史实不符的虚构成份。流传于宋时的《说三分》及元时的《三分事略》等诸多话本和戏剧及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助推关羽由历史真实走向艺术虚构的民间基础。
关羽与郭子仪:武庙中惊天骇世的名位颠覆——玄机何在?
        机缘因由之三,作为社会大众精神信仰和心理寄托的佛教、道教等宗教,不失时机地将原本为儒家推崇的夜读《春秋》且深得“春秋”精义的人间儒将关羽,一举尊为己教之神圣。如佛教将关羽尊为“伽蓝菩萨”,与韦驮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道教则将关羽作为护法四帅之一,并尊之为关帝圣君和财神。佛教与道教对关羽的神化,为关羽由凡人走上神坛,提供了一步登天的“通行证”。
关羽与郭子仪:武庙中惊天骇世的名位颠覆——玄机何在?
        机缘因由之四,宋朝及之后各朝皇帝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力树关羽这一“忠于君而义于国”的“忠义”典型。从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封关羽为“惠宁公”、大观二年(1107)封关羽“武安王”始,在武庙历代名将末挡中默默侍列了八百多年的关羽,又被明神宗于万历四十二年(1613封为具有道教色彩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继被清世祖于顺治九年(1652年)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经过历朝“官方”不断升级的包装,历史上的汉寿亭侯关羽,最终完成了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天的神化过程。
        然而,一身集武圣、儒家典范、佛教菩萨、道教神仙之称的关羽之所以受世人尊崇,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在于当初凡人关羽的忠义人生和美德。因之,郭子仪虽无武圣头衔,虽没有神化为菩萨、神仙,但其以尊居武庙“十哲”之一、荣为配祀历代帝王“三十七名臣”之列而名胜关羽的史实,是改变不了的。因之,郭子仪“以身许国,功盖天下,一身系天下安危近三十年”的“忠武”经历和精神,与关羽的“忠义”人生和美德一样,同样为世人所称颂和尊崇。
关羽与郭子仪:武庙中惊天骇世的名位颠覆——玄机何在?
 

 

上一篇:嘉庆朝实录记载我族郭安龄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下一篇:《郭氏族谱总叙》译文节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