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河觅迹

再论“序封阳曲”之地在定襄

 来源于:   作者: 郭如孝郭福祥郭通亮 发表时间:2016-01-15 20:51:03

     笔者按语: 我们曾于2012年在相关网站发表过《“序封阳曲”之地在定襄考》一文,2014年又增修发表于《定襄文史》刊物,但内容比较粗略。今经进一步考证,获得一些新资料,故再次增修发表于后,并与众探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记述: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一说东虢)封虢仲于东虢 (一说西虢)。西虢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
     这段文字记载,说明两点:   一是今之郭氏出自姬姓,以周之虢声转为郭,引以为郭氏。二是虢序受封阳曲,其后裔世居阳曲,阳曲为郭氏起源之地。
      然而,《新唐书》对“序封阳曲”之地未加标注,给后人研究郭氏之起源地造成争论。当今对“序封阳曲”之地所持不同观点有三:其一认为“序封阳曲”之地是地域泛称, 其地在山西平陆大阳镇一带;其二认为在今山西太原市阳曲县;其三认为在古阳曲所在地今山西定襄县待阳村一带。 观点一、二研究郭氏文化的专家学者多有专著争鸣。观点三很多资料提及,认同者也不乏其人,却少有论著考证。
    《旧唐书•地理志》载:“定襄,汉阳曲地。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界置,乃于阳曲古城置定襄县。”   
      当代《 阳曲县志 》载:“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年),原阳曲县(在今定襄境內)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
      以上古今文献方志记载表述今之定襄即汉代阳曲。
    《汉书. 地理志》载:“太原郡,秦置,县二十一……汾阳……阳曲……”
     现代人撰的《忻州赋》讲得更为清楚:“秦置太原郡,北以径岭与雁门郡分界,西汉因之,太原郡在今忻州境内有原平县 (今原平市)、阳曲县(今忻府区、定襄县)、虑虒县(今五台县)、广武县(今代县)、汾阳县(今静乐县宁武南部)、岢岚县、保德县等。”
    《山西通志. 定襄辨》载:“今之定襄古阳曲也。”
      由此可知,阳曲县名并非汉代始置,而是从秦朝沿袭而来,并非所谓的地域泛称。
      现代人撰的《中国历史地名典》载:“阳曲县,西汉时位于定襄,现阳曲为盂、狼孟、汾阳三县地。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阳曲县由今定襄县待阳村徙此。”
     又 《定襄历史沿革》载:“阳曲县汉代大部分时间其县治所在地在今定襄县东南待阳 (后为定襄县治所在地, 直至北齐才移今定襄治所)。”
     现代人以上所述进一步阐明了古今阳曲的关系,还明确了古阳曲县城位于定襄城东南一偶的待阳村(古称阳曲湾)一带。
    《汉书•地理志》载:“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也。” 。
    《地形志》宋白:“唐忻州秀容、定襄二县皆汉阳曲县地。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
     上述记载,与定襄方與殊途而同归。今之待阳即古之阳曲湾。何谓阳曲湾?即牧马河从忻州境入定襄一直为西东流向, 到待阳村由南急转向北成为南北流向,回护待阳,即所谓“当其阳”,因此,史称阳曲湾。阳曲湾即古阳曲县治所在地。这与今定襄地形地貌名当实副。
     唐高宗麟德元年《唐故上都督骑都尉郭府君之碑碣并序》在追述郭氏渊源时说:“姜嫄履迹,乃诞隆周,爰生虢叔,褒称郭氏,命翼宗周,表望太原,建社阳曲。”
     北魏尔朱荣墓志称:“其先出自周王虢叔之後,因為郭氏,封居秀容(北魏时定襄县地属秀容县)。”
     明洪武八年郭伯达墓志所载:  “究乎郭氏之先,建国东虢,因而命□焉。序裔封居秀容,建社晋□□□□定襄,魏武□徙之□阳曲,元魏□迁之□□□皆□宗晋阳……” 上述记载内容小有差异,有指虢叔后裔,有说虢序后裔。封地有指阳曲,有指秀容,有指定襄。
     据《禹贡》载: “北魏时期,太原郡辖地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 一带地区,阳曲县及其以北属秀容郡。” 由此可见,不管称阳曲、称秀容、称定襄,都在太原以北的古、今阳曲之范围內,这里是虢叔后裔繁衍生息之地。
   《山西历史文化丛书》书中谈及汾阳王郭子仪先祖时说:“郭姓源于姬姓,我国历史早期的周朝就是由姬姓所建立的…… 周朝实行分封制时,周武王将他叔父虢叔封于东虢……至周平王东迁以后,国势越来越弱, 只是名誉上保持着天下共祖的地位,而实际上形成了诸侯称霸的局面。楚庄王称霸时,曾以武力威胁周王朝,责其灭虢之事。周王室慑于楚庄王的声威,寻到一个叫“序” 的虢叔裔孙,将其封于阳曲    (今山西定襄东南待阳),同时改虢为读音相近的郭字,这样,阳曲即成为郭姓起源之地。序受封之后,阳曲地界逐渐南移至今山西太原市北。”
     依据上述史料,从理论上可以确定,“序封阳曲”之地应为古阳曲之地—定襄。
     除上述史料记载外,定襄春秋形制古城遗址又极可能与“序封阳曲”有关。
    定襄春秋形制古城遗址围括定襄县城的四周,尚有残余遗迹。明万历《定襄县志》载:“古城周遭二十五里”。因县志记载定襄最早的建置为西汉阳曲县地,故一直视为阳曲古城遗址。 后经过忻州市文物处专家李有成(早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民俗研究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等人的详细测量考证,确定古城呈正方形,周长三十四华里,始筑年无考。 继之提出两点质疑:一是古城周长三十四华里,如此庞大的建筑规模在古代县邑城垣的营造上是极为罕见的; 二是汉阳曲古城为春秋形制,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对此,定襄文史工作者曾多方研究考证,但众说不一,终无结果。但大都认为历史上城邑规模总是和当地的政治、军事形势,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就连筑于北齐武成河清二年(563年) 的定襄县城也仅占春秋形制古城遗址的西北一偶,而当时约有三万人的西汉阳曲县修建三十多华里的城邑,从经济水平看,实不可理解。 因之,定襄春秋形制古城遗址之大,成为历史之谜。
      定襄春秋形制古城遗址之谜是否与 “序封阳曲” 有关呢?经笔者查阅史料发现以下记载:
  《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注释珍藏全本)载:“琨徙居阳曲,招集亡散。注释:阳曲,县名,治今山西定襄县东南。”
  《三亿文库》称:“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在阳曲故城设定襄县(定襄县治自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美岱二十家古城徙今定襄县城关东南待阳村),属新兴郡。”
  《太原教区圣堂简介》 称:“阳曲县建县之初,县治在定襄城关东南二华里的待阳村 。”
    众多史料佐证,汉阳曲县城在春秋形制古城遗址的东南一偶 (今定襄县城东南待阳村一带)。 加之,古城建于北临泘沱河,南依牧马河的晋东北咽喉要道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完全符合 《吴越春秋》:“鯀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的古代筑城目的。因而确定,  春秋形制的古城遗址并非古阳曲县城。既然春秋形制古城遗址非古阳曲古城,那又是那朝那代的都城大邑呢?
     我国古代的城邑建筑有着严格的规定,《考工记》规定:“王城方九里。”那么诸侯、伯男之国的城邑只能等而下之。经笔者计算,定襄春秋形制古城遗址为八里半,应属诸侯、伯男之国城邑之规制。 笔者多方查阅历史资料,除“序封阳曲” 的相关资料之外,再也查不到定襄之地曾为哪朝哪代都城大邑的任何记载。定襄春秋形制古城遗址既属诸侯、伯男之国城邑规制,那么历史上谁又享有这种权利?据所获资料唯有“序封阳曲”之虢序。
     另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定襄县中霍村曾发掘5座古墓,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考证,认定为东周时期的古墓地。所出土的文物经反复鉴定, 选择其中6件精品收展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虽墓主尚未考清,但墓为东周形制,人殉4人,出土殉葬品多达1203件,且在2号墓主人下颔部发现了两块玉壁,疑为玉含。 根据《周礼》:“大丧其含玉。”《后汉书. 礼仪. 大丧》:“天子饭以珠,含以玉。诸候饭以珠,含以璧……。” 之礼制,墓主人身份显赫, 至少应在士大夫之上,接近于诸候伯男之葬礼规格。在一个大汉民族与戎狄族交替杂居的边陲之地,且戎狄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于华夏民族落后许多, 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历史环境下, 谁有资格享受这种规格的丧葬礼遇? 也是一个历史之谜,这一切是否与“序封阳曲”有关,尚待进一歩考证。
     笔者考证“序封阳曲”    之地在定襄只是为了澄清史实,也是作为郭氏后裔责任所在。并非意在影响今阳曲郭氏的历史辉煌。 其实,古今阳曲郭氏一脉相承,均为虢序后裔。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平定并州,遂徙阳曲县民越过系舟山在今太原北郊阳曲镇筑城而居之时,祖居古阳曲地定襄的虢序后裔也被全部迁往今阳曲 (据今居定襄境内的各支郭氏族谱所记载,都属元明时期辗转、迁徙而反籍的), 在今阳曲这块土地之上繁衍生息,养育不少名公巨卿,形成了声名远播的阳曲郭氏和太原郡望。
     笔者认为,由于史料对“序封阳曲”之地记载不一,而语焉不祥所引起了争论,并非坏事,而是好事,通过争论,最终将会形成共识。 现今当务之急是平陆和古、今阳曲三地,要各自致力于考古挖掘,寻觅到有关虢序踪迹的金石和相关实物佐证,尽快地使“序封阳曲”之地的争论早日一统。
     笔者并非专家学者,所藏资料甚寡,对历史的研究尚浅。文中不妥之处,望方家予以斧正。
E89西邢文化网

 

上一篇:定襄县古称“阳曲县”之考      下一篇:也谈“匡晋”与“匡齐”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