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刊文摘

《西邢文化》第八期 “三元永”的前世今生

 来源于:本网   作者: 郭通亮 兰永新 发表时间:2021-01-18 18:44:07

“三元永”的前世今生mUB西邢文化网

 mUB西邢文化网

 (根据郭爱连郭明礼口述整理)mUB西邢文化网

 mUB西邢文化网

      编者按语:mUB西邢文化网

      西邢“文化村”的形成功在清朝“官族” 的文人涌现;“文化村”的发展重在民国共和国“三元永” 和“忠盛隆”的支撑。“三元永”即阁街郭茂生一族,“忠 盛隆”即南小巷郭修真一族。“三元永”、“忠盛隆”是清 明时期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商号经商致富后均以教育 为投资方向,供读求学,掌握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所 以,“三元永”、“忠盛隆”人才辈岀,多人为国家文化精 英,军政要员。 郭通亮兰永新所作{三元永的前世今生}一文无不折 射岀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吸引力和文化的软实力,望读者 细品其中三味。mUB西邢文化网

 mUB西邢文化网

      清咸丰年间,社会稳定,人口聚增,人地矛盾十分突 岀,再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农耕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己经到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境地。因生活所逼, 人口稠密地区的居民不得以被迫外迁,形成了历史上一次 自发的大移民。在这次潮流中,我村也有许多有识之士抛 离故土,背井离乡,远奔地多人少的蒙古草原讨生活,俗 称走西口。在这历尽万苦千辛的西口路上,有的一去不归, 命丧他乡;有的杳无音讯,不知所踪;也有的通过辛勤劳 作而敛财致富,摆脫了贫困,改变了人生。据不完统计, 那个时期西邢村人在蒙古经商者上百余人,以贝子庙(今 锡林浩特)为最多。先后参与了“庆德源”、“义兴诚”、“徳 润成”、“庆德镇”、“三元永”、“晋川达”、“忠盛隆”、“和 福元”、“义盛和”、“永盛源”、“瑞诚义”、“大合成”、“桓 瑞兴”等商号的经营。其中三元永则是由先袓郭乾元、郭 开元、郭补元三兄弟亲手创办的,是众多的走西口商号中 比较成功的一例。 郭乾元、郭开元、郭补元系 15 世先袓郭运升之子。 因胞兄郭运华无男丁便将郭乾元过继到郭运华门下。其时 生活贫困,家道艰难。郭乾元、郭开元俩兄弟很小就开始 劳作,未及成年就帮人挑担度日,贴补家用。有一次弟兄 俩挑担归家饥饿至极,家中母亲正蒸着一笼玉米面窝头,刚到半熟,弟兄俩饥不择食,掀开锅盖便吃。这心酸的一 幕,被其母王氏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以致多少年以后, 家境渐丰,其母凡遇到挑担之人,都要邀到家中,赠饭一 顿。这个小善举,婆媳相传,延续了几十年。久而久之, 郭开元家中成了挑担谋生者歇脚喝茶的场所,这是后话.因生活所逼, 在西邢村人走西口谋生的大潮中,弟兄倆也随大流去了贝 子庙,开启了三元永的经商创业之路。 据老輩人回忆,弟兄俩去口外讨生活时,刚入成年, 两人目不识丁,又无一技之长,在口外谋生也很不容易。 初时,在一个盖房子的工地当小工,到天寒地冻不能施工 时,其他师傳们都回了家,留下弟兄俩照看工地。弟兄俩 虽刚及成年,而童心未泯,一来二去和财东的宝贝独子打 的火热,闲暇时,常在一块玩耍,慢慢地与财东也熟悉起 来。爱屋及乌,渐渐地财东也喜欢上这两个大小孩。一次, 请两兄弟吃饭,席间问起他俩为什么不回家?弟兄倆答说” 家中人口多,贫穷,小弟弟还在读私塾,来到口外,也没 挣到钱,回家还的盘缠路费,所以不回了”。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这番话,正好触动了财东的一个心思。原来, 按当地的迷信说法,让宝贝儿子结拜一个穷苦人家做干儿 子,孩子会健康成长。财东见弟兄俩家中贫穷,且人丁兴 旺,又看到弟兄俩聪明懂事,就动了让其独子结拜干哥哥 的念头。弟兄俩当然乐意,从此小兄弟之间更加亲蜜,财 东对他俩也青睐有加。mUB西邢文化网

     翌年开春,工匠相与如期而至,塞外草原又热闹起来。 有一天,财东问兄弟俩今年准备干啥?兄弟俩很是茫然。 的确,目不识丁,身无一技之长,在举目无亲的他乡,生 存谈何容易。这位好心的财东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俩也 长大了,在这里长年搬砖弄瓦,也不是长久之计,你们也 学着做点生意吧”。听到财东的建议,兄弟俩手足无措, 连连摇头。学做生意,兄弟倆求之不得,但是,本钱,经 历,经验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初岀茅庐的他们是无能为力的。 财东当然知道他俩的担心和面临的实际困难。随即安排, 本金由财东垫付,挣了钱再还;先跟着他柜上的伙计跑几 次,结识相与。并告诉兄弟俩,以后在独自经营中,遇到 困难,可提本财东的字号。大都会得到帮助。就这样,在 这位贵人的提携下,开始了经商之旅。起初,主要经营粮 食和皮毛生意,即将关外的皮戶毛运到关内,換成粮食后 再运到关外的长途贩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靠辛苦和诚信,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 三元永的崛起,应是同治初年,郭运升三子郭补元完 成学业后,也去了贝子庙,帮助两个哥哥打理生意。由于 其有文化,识文断字,精于计算,较之两个哥哥更有优势, 不久便独担一面,成了生意上的掌门人。三元永的商号就 是这个期间创建的。以后,陆续购置了门店,经营范围也 扩大到日杂用品,茶叶,丝绸布匹等,后来还开设了车马 店,介入旅店业。学徒店员最多时达三十多人,生意达到 了顶峰,效益也极好。每年岁未,雇用镖局运银回乡,三 家按股分红。 三元永从咸丰年间弟兄俩白手创业到清未民国初,共 经历了三代人 50 余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村中富 户,也就在这期间,陆续购买修建了十几处宅院,占据了 半条阁街。 到了清未民国年间,一者因铁路运输兴起,长途贩运 失去了优势;二者时局动乱,日寇入侵,在覆巢之下,安 有完卵,三元永也不例外,昔日风光已经不在,生意日渐 肃条。其时,郭乾元、郭开元已经谢世,郭补元也告老还 乡,三元永的生意由郭乾元之孙輩郭继仪弟兄们打理。一 九四五年春,郭继仪在做生意时身遭不测,丧身口外。下 半年,苏联红军进军东北,撤军时,掠夺了生意上的全部 财产,并强行将柜上的人员挟持到大库仑(现在的乌兰巴 托)。其时郭崇仪和郭茂年叔侄俩正好在柜上,难逃这一 劫。之后郭茂年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外交手段归国,郭 崇仪则在七十年代国外势力排华时回归。就这样,存续经 营近百年的三元永彻底退岀历史舞台。mUB西邢文化网

     三元永兄弟白手起家,历尽艰辛,创业有成,使家庭 摆脱贫困,迈向富裕。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观念,从郭乾 元,郭开元两兄弟惨淡经营到郭补元掌门后的崛起,两兄 弟亲身体会到文盲与文化的巨大反差,认识到书中自有黃 金屋,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所以,两家家资甚丰,但 没有购置过多的田产,而是倾力供读,把教育做为投资方 向,家中无论男丁女眷,都以读书为荣。其后辈儿孙,均 知书达礼,鲜有白丁。许多人在社会上颇有建树。十八世 郭继仪郭景仪兄弟俩在光绪年间双双考中秀才,在那文化 并不普及的封建社会,也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人。1915 年, 经时任县长推荐,郭景仪任定襄中学首任校长,一九二三 年病逝于太原,享年三十二岁,英年早逝。郭继仪受其亲 家忻州早期同盟会员银绳武的影响,与定襄牛诚修,崞县 续西锋等交往甚密,倾向革命,积极参与忻代宁公团组建,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参加了同盟会在太原发动的武装起义, 亲眼目暏了推选闫锡山当选都督的全过程。后不満国民政 府的统制,弃政从医,治病救人。有一年,去西安女儿处 省亲(女婿银泽洪为国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闲谈中 得知时任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的楊虎城将军身染 怪病,奇痒难忍,久治不愈。郭继仪主动请医,用一个猪 苦胆配制的土药方,药到病除。楊虎城将军感激之余送其 三百块银元并授匾一块。从此,与楊虎城将军也成挚友, 以后还见过几面,直到西安事变后,才天各一方,失去了 联系。郭继仪读过书,经过商,参加过政治运动,晚年又行 医四方,见多识广,对政事极为敏感。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他敏锐地感觉到政局的变化,提岀了”有地不卖,迟早是 害”预见,劝导有地的村人卖地,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也就是那几年,他力主将田地和多余的房产全部处理。一 语成箴,解放后在土改运动中,其子孙已无资产,在划分 阶级成份时,其家庭被划为贫农。郭继仪长女郭爱灯,也是一位学业有成的知识女性, 她生于 1906 年,从小就接受教育,毕业于师范学校。与 忻州同盟会会员银绳午次子银泽洪结婚后,在其北胡村执 教数年,桃李滿园。其夫银泽洪岀任陕西省教育厅长后, 又随其夫定居西安,继续从事国民教育方面的工作。新中 国成立后,因政见不同,返回原籍务农。她生性豪爽,与 人交谈口若悬河,一接触就感觉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知识 女性。再者,她从未缠足,这在同龄女性中非常罕见,这 也说明她以及她的家庭较早地接受了新文化,新观念教育。 郭爱灯逝世于 1992 年,享年 87 岁。mUB西邢文化网

     三元永的十九世二十世后人,大多成长在民国年间, 其时,国家多难,民族危亡,在这关键时期,三元永后人 中又有多人深明大义,投笔从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 囯家为人民作岀了应有的贡献。党和国家也给了很大的荣 誉。新中国成立后,郭茂生郭通喜任职省军級。郭通顺, 郭通炯,郭通利任职地师級。处级干部科技工作者及企业 干部则更多,全部为国家公职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为 国家,为人民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mUB西邢文化网

     热心公益事业,也是三元永家族的传统美德。据老輩 人回忆,晚清和民国期间,县衙摊派,俗称捐大户,西邢 村郭补元率兄侄积极响应。赈灾、同盟会等募捐,郭补元 都岀过巨资。也正因为如此,结识了银绳武牛诚修等社会 名流。促成了银郭两家联姻。一九一一年郭补元去逝后, 时任五台县县长的银绳武和定襄县议会会长牛诚修亲自 参加葬礼,为郭补元前輩送行。葬礼规模之大,村内鲜有。 对村内家族內的公益事业,三元永族人也热情不减, 慷慨奉献。据现存金石记载,历次建祠修谱以及建阁楼, 修庙宇,都有三元永族人的捐款纪录,而且数额不菲。文 革时拆除的老爷庙石旗杆石獅,也是由三元永商号捐献。 在 2003 年修祠堂编族谱时,三元永后人踊跃捐资,成了 此次捐款的主流,仅郭通政一家就捐现款万元之多,居本 次捐款之首,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为这次建祠修谱贡 献了一份力量。mUB西邢文化网

     到今日,时过境迁,过去的辉煌,己经不在。物质的 富有,也成过眼烟云。而家风,则成了真正的不动产,生 生息息,代代传承。三元永族人祟文尚学,乐于助人的优 良传统成就了三元永,也成就了三元永的后人,是值的我 们后辈认真思考的。 mUB西邢文化网

 

上一篇:《西邢文化》第八期 西邢之教育      下一篇:《西邢文化》第八期 封面 封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